非洲豬瘟特征及感染情況分析
病理性:2000年以來,非洲豬瘟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主要集中在高加索地區,從2007年大面積在東歐傳播至今,病毒基本沒有變異情況;潛伏期、發病癥狀、死亡特征等在各個國家也基本沒有變化(生豬感染后發病時間3天~5天、死亡率高)。因此從病理學的角度看,非洲豬瘟病毒具有非常高的致毒性。
傳播性:從傳播的情況看,非洲豬瘟在每個地區從最初發現到大面積暴發的時間都非常短,在俄羅斯境內第一次被發現到全境大面積暴發只用了5個月的時間。由于發病急、且最初多是在野豬身上發現,因此疫病傳入之初往往容易被忽視。從傳播的順序看,一般首先在野豬身上發現,隨后很快大面積在泔水豬、散養豬之間暴發。以俄羅斯的傳播情況為例,2007年傳入,5個月內傳入全境,其中養殖密度高南方地區受影響嚴重,由于政府防控和治理的不徹底,2012年在南方地區商業化的大規模養殖場廣泛暴發。
病毒防控:從東歐諸國的經驗看,非洲豬瘟疫情的廣泛傳播主要原因包括:生豬和豬肉制品的非法運輸;隨意活動的野豬、泔水豬、防疫措施落后的散養戶是傳播的主要群體;養殖密度高;沒有有效的防治疫苗、死亡率高。對應傳播主要原因,地區一旦發現疫情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各級政府進行有效協同、快速徹底地撲殺以及調運的限制(一般圍繞發病區10公里~20公里以內進行撲殺和調運管控)。
但是從東歐的防控經驗看,高效持續的疫情防控也非常困難,其中比較失敗的案例就包括:政府在疫情之初禁止生豬和豬肉制品跨區域調運,但是由于利差,非法運輸和豬肉買賣大規模興起導致疫情防控失。ǜ呒铀鞯貐^);國家層面資金支持不足,導致撲殺損失主要由地方政府債務和養殖戶自行承擔,使得撲殺不徹底,疫情反復(俄羅斯)。
疫情死亡率情況:選取烏克蘭、俄羅斯及格魯吉亞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進行死亡情況統計。其中格魯吉亞是高加索地區第一個發現非洲豬瘟疫情的國家,由于初次發現時對疫病的錯誤診斷和政府的不作為,導致2007年疫情發生之初,生豬大面積死亡,當年死亡數量占到總出欄量的25%。在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傳播過程,政府都進行了相應的防控,因病死亡比例都在萬頭以內,撲殺量相對死亡量較多,但是對整體出欄量的影響有限。其中,由于政府防控和經費問題,俄羅斯的疫情出現了反復,后期還涉及到大量的規模養殖場。
非洲豬瘟對豬價和出欄量的影響
選取俄羅斯、烏克蘭、格魯吉亞三個國家的豬糧比(當地貨幣大幅貶值,豬糧比更具有參考意義)和出欄量數據進行分析,探究非洲豬瘟疫情對豬價和出欄量的影響。
從價格看,非洲豬瘟疫情的暴發并未對豬價的周期性波動造成實質性的影響,豬價在疫情首次暴發和暴發后的幾年仍舊呈現規律性波動,即使是2007年疫情造成格魯吉亞生豬大量死亡,此后幾年出欄量顯著降低,豬價依舊遵循周期性波動。但是在疫情大面積暴發后的一年里,對應豬價都出現了周期性反轉或者反彈,疫情對于去產能化和價格上漲的推動作用還是顯而易見的。
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: